熊猫(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湘西大地田野飘香——非遗“活”了“村”游火了-
位置: 首页 > 熊猫动态 > 行业新闻
湘西大地田野飘香——非遗“活”了“村”游火了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8-06

  今年春天,吉首市第二小学学生们在吉首市德夯苗寨体验苗鼓、蜡染等非遗项目。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其中“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的部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在湘西大地,这一融合发展的理念早已扎根发芽,焕发出蓬勃生机。放眼望去,从“村字号”活动的火爆出圈,到非遗技艺的活化新生,再到特色文艺产品的创意迭出,湘西州正将独特的田园风光、深厚的民俗文化与富集的特色产业,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产品与服务,一幅生机盎然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2023年底,保靖县各乡镇的田野上飘起阵阵烟火气,“村厨大赛”选拔赛全面展开。来自各乡镇各村的厨师队伍以土锅土灶为阵,将腊肉、酸鱼、社饭等湘西传统美食搬上赛场。随后,保靖县以“厨”为媒,持续打造“村厨”品牌。

  湘西州各地也依托在地资源,打造“村播”“村跑”等系列“村字号”IP,将文旅与体育赛事、传统节庆、农产品展销深度捆绑。

  古丈县以“非遗+直播+电商”为突破口,连续两年举办“村播”大赛,培育出“润莲阳庄”“恒心电商”等一批“村播”企业。2024年,古丈县电子商务交易额12.1亿元,全县电商销售农产品(包括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副产品)零售额1.208亿元。

  永顺县高坪乡三角岩村连续两年举办“村跑”大赛。外地参赛选手凭报名成功信息及身份证件,可于2025年12月30日前任意时间,免费游览永顺县芙蓉镇景区、老司城景区、双凤村景区、不二门景区等四大景点。“跑一场步,游一座城”,文体旅的深度融合让“流量”真正变成了“销量”。

  类似的创新在湘西遍地开花:泸溪县将传统龙舟赛升级为“村舟”国内邀请赛,赛场外设置非遗集市,辰河高腔、傩面戏等非遗节目轮番上演;保靖县推出“茶BA”,把篮球场建在茶园里,赛场边设置苗族银饰、茶产品展销区,让茶产业与苗族文化“以茶兴文、以文促茶”。

  如果说“村字号”活动点燃了乡村消费的热情,那么非遗活化则让传统文化成为致富的“金饭碗”。

  《方案》中提出“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出一批非遗产品和体验活动”。近年来,湘西地区积极挖掘和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融入旅游消费链条,取得了显著成效。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是湘西非遗活化促发展的缩影。曾经的“空心”石头苗寨,依托石居和非遗资源活化,成功构建了集田园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旅游目的地。村内分布着苗绣堂、织布坊、豆腐坊等20余个非遗体验点,带动20多位非遗手艺人返乡。其数据亮眼:2024年接待游客28.05万人次,旅游收入4279.7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1820元跃升到21500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不仅于此,在吉首市德夯大峡谷景区,非遗活力也持续释放。德夯景区近年来着力打造非遗工坊,发挥苗鼓、苗绣、蜡染等非遗优势,进行展示与教学,大力开发研学旅游项目。“游客不再满足于仅仅观赏风景,更渴望亲自动手,深度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景区负责人介绍道,慕名而来的研学团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长沙等城市的师生,非遗正成为吸引深度游、研学游的重要磁石。

  与此同时,在更广泛的消费场景中,湘西非遗展现出创新的活力。凤凰古城“蜡的世界”非遗工坊的蜡染体验课一直以来深受欢迎,乾州古城飞白苗绣坊推出的苗绣体验课也受到不少人青睐。这些举措清晰地表明,湘西的非遗保护已从“静态保护”模式,转向成为拉动地方消费的“动态消费链中枢”,非遗产品与体验日益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热点。

  在非遗工坊之外,《方案》提出的“文艺赋美乡村”也在湘西多个村落生动实践,赋予乡村新的文化魅力和发展动能。

  龙山县惹巴拉景区是“文艺赋美乡村”的典范区域。这片覆盖捞车村、梁家村熊猫体育等传统村落的土家族古寨群,历史底蕴深厚,风景如画,更传承着土家织锦、打溜子、摆手舞等独具魅力的非遗项目。这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的带领下焕发出新生机。她突破传统,将原本用于制作铺盖的土家织锦,创新性地开发成围巾、手提袋等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走进当代人的日常。

  将视线转向保靖县比耳镇,本顺竹艺社则走出了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依托历史悠久的比耳竹编技艺,竹艺社近年来与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双向合作关系。在推动“非遗进校园”传播技艺的同时,通过设立“本顺竹艺高校创新实习基地”,有效引入了高校人才的艺术创意和设计资源,为传统竹编技艺注入了创新动力。此举带来了显著成果:产品线从过去单一的生活用品,迅速拓展至八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不仅赢得市场认可畅销国内外,还成功注册了“比耳”“本顺”等品牌商标,并取得了11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与此同时,竹艺社为当地留守妇女、残障人士、竹农及篾匠等30多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双重目标。

  从“村字号”活动的创意迭出点燃消费热情,到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变身“金饭碗”,再到特色“村艺工坊”点亮乡村产业,湘西州的生动实践清晰印证:文化,正日益成为驱动乡村产业蝶变、塑造消费新空间的核心引擎。

  随着国家《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湘西州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禀赋,正沿着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径坚定前行。文化这支如椽巨笔,饱蘸着乡土的精魂与时代的活力,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挥毫泼墨,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愈发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