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至,文旅热。近年来,包括榆林在内的全国诸多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纷纷打出“清爽牌”“清凉牌”,持续丰富避暑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清凉经济”乘“热”而上,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其实早在2013年,赵家峁村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全面启动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榆阳区首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明确了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此后,该村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赛道”,在项目同质化的竞争中一次次主动求变,陆续建成3D玻璃桥、高空滑索、德式滑道等特色项目,同时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峁上人家”特色农居112套,探索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拧成一股绳,干成一件事”。十余年间,赵家峁村坚持以国内一流旅游项目为“标杆”,在赴陕西礼泉袁家村、山东沂南竹泉村、江苏南京夫子庙等地“取经”的同时,逐步将各大项目经营权收归村集体所有,并投资引入多个新项目,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2023年,赵家峁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70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赵家峁村的蓬勃发展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并已成长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重要力量的背景下,寻求“差异化”发展才能破局同质化竞争。
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要坚持用创新布局打造“非标化体验”。相关村庄、景点应立足发展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在学习借鉴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自然地理、特色非遗、传统民居等资源,从产业布局上凸显差异性,让游客在尽阅自然风光、畅享旅游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真正全身心融入并心生欢喜。目前,国内多地纷纷在这方面开展探索实践,如延安市宝塔区赵家岸村举办的“村晚”,融合了安塞腰鼓、陕北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并推出沉浸式体验场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其中。
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要坚持用创新项目拓展发展空间。各地乡村要敢于跳出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干事业,聚焦专属IP表达、市场错位竞争、区域联动互补,通过多维度创新开发打造与周边地域存在差异的文旅项目,以特色化运营带给游客全新的独特体验。如云南省剑川县沙溪古镇的白族妇女成立扎染合作社,可让游客近距离体验从植物染色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乡土资源与文旅创意整合碰撞,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还须注重规划引领,牢固树立服务导向,持续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服务水平,让各路游客“来得了”“留得下”;突出全域营销联动,以“流量思维”打破地域壁垒,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和创新旅游项目实现精准有效传播,让更多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用生态美景提升旅游热度,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已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的乡村旅游,不仅要让游客“来得欢”,更要让产业“走得远”,打好“差异化”发展这张牌,势在必行。
本站所刊登的榆林日报、榆林电视台、榆林人民广播电台及榆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榆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7320006
榆林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