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住进暖心房圆了安居梦——甘肃天水实施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纪略-
位置: 首页 > 熊猫动态 > 行业新闻
住进暖心房圆了安居梦——甘肃天水实施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纪略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8-13

  错落有致的白墙灰瓦小楼、四通八达的平坦道路、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这是近日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镇铁洼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的场景。

  民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2年以来,天水市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保障生态安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同、社会融入、企业参与、群众支持”的工作要求,将任务细化落实到户到人,形成“市级政府牵头抓、县级政府具体抓、乡镇政府挑担子”的工作格局,努力让群众住上暖心房,圆了安居梦。

  “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望着自家的二层小楼,川王镇铁洼村村民马国孝感慨地说,“安置点附近就有小学,公交车通到家门口,不仅老人看病方便了,也不用担心孩子上学接送问题了。”

  马国孝介绍,他家的老房子是土木结构,屋后是一个崩塌灾害隐患点,每逢下雨天都会担心山上的石块滚下来压坏房子,搬进集中安置点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铁洼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90亩,分两批搬迁130户,总投资4268万元,安置房为两层框架结构、五室一厅、两卫一厨,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川王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川王镇只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推进避险搬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搬得进、住得稳、生活好”的目标,盯紧390处地灾隐患点,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扎实做好避险搬迁,建设张家川镇孟寺村、川王镇铁洼村、恭门镇恭门村等19个安置点,让大批群众搬进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夏日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避险搬迁安置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辆繁忙穿梭,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在安置点建设中,该县严把项目质量关,鼓励村民参与质量监督。当地村民海国杰说:“我经常来施工现场看看,手机里保存了记录施工过程的几百张照片和数十个视频。”

  过上新生活的还有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渭红村孙家庄组的村民。渭红村孙家庄组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麦积区地灾高发易发地带。2024年3月,麦积区启动避险搬迁,在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

  如今,走进渭南镇渭红新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幢幢新房映入眼帘。一户村民大门上贴着的“囍”字,为这片新居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渭红新村村民王召粉高兴地说:“最近,我家搬进新房,儿子迎娶新娘,全家都沉浸在双喜临门的喜悦之中。”

  天水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地处秦岭山地、六盘山山地过渡地带,地质环境脆弱,是甘肃地灾重点高易发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全市排查出地灾隐患点2513处,对42万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为做好避险搬迁工作,天水采取“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制定了五年搬迁计划,按照“县级认定、市级审核、省级复核”的程序确定搬迁对象,在靠近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和中心村的区域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51个。同时,该市整合各类资金资源,配套建设水、电、暖、网、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群众搬得安心、住得顺心。

  今年,得益于避险搬迁项目,天水市秦州区华岐镇梁山新村村民宋来祥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宋来祥算了一笔账:“这次搬迁,不仅政府补助了10万元,还有5万元无息贷款,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如今住进新房子,家里用上自来水,出门就是柏油马路,与在城里生活没啥两样。”

  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是做好避险搬迁的重要环节。2022年,武山县组建30个工作组,对避险搬迁对象进行全面摸排,采取“户申请、村评议、乡审核、县审定”程序,逐户建档,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活动。“老房子住习惯了,我最开始时不想搬,可镇干部来了十几趟,连我孙子上学问题都帮忙考虑到了,最终同意了搬迁。”家住武山县滩歌镇的王大爷说。

  2022年以来,天水市整合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城镇建设等各类资金2.51亿元,发放贴息贷款7966万元,采用“财政贴息+农户自筹”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筹资难题,实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其中,清水县推出“10+5+N”政策,每户搬迁群众可获1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5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并享受“N”条配套扶持政策。

  同时,天水市大力实施“新市民计划”,加快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卫生室、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同步享受城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安、有保障”;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熊猫体育直播方式,扎实开展拆旧复耕复绿,提升腾退土地效益,提升搬迁工作质效。

  “政府不仅提供免费的拉面制作技能培训,还帮我在县里找了一份工作,现在每个月能挣6000多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家餐馆拉面师马文杰说。

  近年来,天水市将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扎实做好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在安置区周边布局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解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其中,秦安县采用集中安置、自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为西川镇水沟村144户群众建设了安置房,同步引进8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560个,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同时,该县通过土地流转、光伏扶贫、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让搬迁群众户均年增收1.2万元。其中,西川镇安置点利用复垦土地种植花椒,去年户均分红达4000元,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实现100%保障。

  景爱林是清水县白驼镇现代农业园的番茄和草莓种植大户。他介绍,其蔬菜大棚与安置点很近,吸引了许多搬迁群众来此务工,种植采收高峰时要雇佣约20名工人,每天发放劳务费80元/人。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天水市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秦州大樱桃、麦积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甘谷辣椒、武山蔬菜、清水木耳等特色农业,并结合华天科技、星火机床等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让4469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户均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

  避险搬迁不仅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还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我们这个安置点的群众来自6个村,既有回族也有汉族,从摇号选房那天起,镇干部就建了一个微信群,谁家的水管漏了、厕所堵了,在群里说一声,就有干部前来解决,邻居知道了也会来帮忙,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就像一家人。”家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镇铁洼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马小春说。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天水市累计避险搬迁1828户;2024年1597户已全部搬迁入住;2025年实施搬迁454户,预计11个安置点9月底全面建成,11月中旬完成搬迁入住。

  老村旧貌成往事,美丽新居入画来。随着避险搬迁工程加快推进,一大批既安全又安居、既有“颜值”又有“温度”的安置点相继建成,一幅幅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正在陇原大地上徐徐展开。(王锋)

  主办单位: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技术支持:河北省自然资源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1300000044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以上; 访问量:

  错落有致的白墙灰瓦小楼、四通八达的平坦道路、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这是近日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镇铁洼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的场景。

  民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2年以来,天水市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保障生态安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同、社会融入、企业参与、群众支持”的工作要求,将任务细化落实到户到人,形成“市级政府牵头抓、县级政府具体抓、乡镇政府挑担子”的工作格局,努力让群众住上暖心房,圆了安居梦。

  “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望着自家的二层小楼,川王镇铁洼村村民马国孝感慨地说,“安置点附近就有小学,公交车通到家门口,不仅老人看病方便了,也不用担心孩子上学接送问题了。”

  马国孝介绍,他家的老房子是土木结构,屋后是一个崩塌灾害隐患点,每逢下雨天都会担心山上的石块滚下来压坏房子,搬进集中安置点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铁洼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90亩,分两批搬迁130户,总投资4268万元,安置房为两层框架结构、五室一厅、两卫一厨,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川王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川王镇只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推进避险搬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搬得进、住得稳、生活好”的目标,盯紧390处地灾隐患点,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扎实做好避险搬迁,建设张家川镇孟寺村、川王镇铁洼村、恭门镇恭门村等19个安置点,让大批群众搬进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夏日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避险搬迁安置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辆繁忙穿梭,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在安置点建设中,该县严把项目质量关,鼓励村民参与质量监督。当地村民海国杰说:“我经常来施工现场看看,手机里保存了记录施工过程的几百张照片和数十个视频。”

  过上新生活的还有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渭红村孙家庄组的村民。渭红村孙家庄组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麦积区地灾高发易发地带。2024年3月,麦积区启动避险搬迁,在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

  如今,走进渭南镇渭红新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幢幢新房映入眼帘。一户村民大门上贴着的“囍”字,为这片新居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渭红新村村民王召粉高兴地说:“最近,我家搬进新房,儿子迎娶新娘,全家都沉浸在双喜临门的喜悦之中。”

  天水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地处秦岭山地、六盘山山地过渡地带,地质环境脆弱,是甘肃地灾重点高易发地区之一。截至目熊猫体育直播前,全市排查出地灾隐患点2513处,对42万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为做好避险搬迁工作,天水采取“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制定了五年搬迁计划,按照“县级认定、市级审核、省级复核”的程序确定搬迁对象,在靠近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和中心村的区域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51个。同时,该市整合各类资金资源,配套建设水、电、暖、网、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群众搬得安心、住得顺心。

  今年,得益于避险搬迁项目,天水市秦州区华岐镇梁山新村村民宋来祥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宋来祥算了一笔账:“这次搬迁,不仅政府补助了10万元,还有5万元无息贷款,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如今住进新房子,家里用上自来水,出门就是柏油马路,与在城里生活没啥两样。”

  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是做好避险搬迁的重要环节。2022年,武山县组建30个工作组,对避险搬迁对象进行全面摸排,采取“户申请、村评议、乡审核、县审定”程序,逐户建档,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活动。“老房子住习惯了,我最开始时不想搬,可镇干部来了十几趟,连我孙子上学问题都帮忙考虑到了,最终同意了搬迁。”家住武山县滩歌镇的王大爷说。

  2022年以来,天水市整合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城镇建设等各类资金2.51亿元,发放贴息贷款7966万元,采用“财政贴息+农户自筹”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筹资难题,实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其中,清水县推出“10+5+N”政策,每户搬迁群众可获1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5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并享受“N”条配套扶持政策。

  同时,天水市大力实施“新市民计划”,加快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卫生室、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同步享受城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安、有保障”;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方式,扎实开展拆旧复耕复绿,提升腾退土地效益,提升搬迁工作质效。

  “政府不仅提供免费的拉面制作技能培训,还帮我在县里找了一份工作,现在每个月能挣6000多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家餐馆拉面师马文杰说。

  近年来,天水市将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扎实做好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在安置区周边布局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解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其中,秦安县采用集中安置、自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为西川镇水沟村144户群众建设了安置房,同步引进8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560个,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同时,该县通过土地流转、光伏扶贫、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让搬迁群众户均年增收1.2万元。其中,西川镇安置点利用复垦土地种植花椒,去年户均分红达4000元,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实现100%保障。

  景爱林是清水县白驼镇现代农业园的番茄和草莓种植大户。他介绍,其蔬菜大棚与安置点很近,吸引了许多搬迁群众来此务工,种植采收高峰时要雇佣约20名工人,每天发放劳务费80元/人。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天水市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秦州大樱桃、麦积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甘谷辣椒、武山蔬菜、清水木耳等特色农业,并结合华天科技、星火机床等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让4469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户均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

  避险搬迁不仅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还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我们这个安置点的群众来自6个村,既有回族也有汉族,从摇号选房那天起,镇干部就建了一个微信群,谁家的水管漏了、厕所堵了,在群里说一声,就有干部前来解决,邻居知道了也会来帮忙,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就像一家人。”家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镇铁洼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马小春说。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天水市累计避险搬迁1828户;2024年1597户已全部搬迁入住;2025年实施搬迁454户,预计11个安置点9月底全面建成,11月中旬完成搬迁入住。

  老村旧貌成往事,美丽新居入画来。随着避险搬迁工程加快推进,一大批既安全又安居、既有“颜值”又有“温度”的安置点相继建成,一幅幅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正在陇原大地上徐徐展开。(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