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广东乡村旅游正迎来新一轮增长热潮。作为全国旅游强省,广东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旅游经济的中坚力量,不仅接待人次占全省总量近六成,更在消费场景、业态创新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
近年来,广东乡村旅游的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5.1亿人次,占全省总旅游接待人次的58.6%,同比增长11.3%;同期乡村旅游收入达3798.7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4.5%,增速22.5%显著高于整体旅游收入增长水平。这意味着,每3个来粤游客中就有1个选择走进乡村,乡村旅游已成为广东旅游经济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从全国范围看,广东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同样突出。2025年上半年,广东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位居全国首位,游客消费同比增长23.4%,继续领跑全国市场。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乡村活力——肇庆德庆县通过“民宿+农业”模式带动村民创业,增城派潭镇的民宿与农家乐吸收300多名村民就业,江门良溪村借助“古村游+农耕体验”实现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增长4倍。
广东乡村旅游的消费习惯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从空间上看,省内游客是绝对主力,占比达60.2%,其中珠三角城市居民构成核心客群。2024年“五一”假期,台山川岛旅游景区70%的游客来自珠三角,而全省全年自驾车进乡村及景区的次数更是突破1.64亿辆次,“周边游”“周末游”成为常态。
时间上,1-2天的短途行程占据主流。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端午假期,64%的乡村游客选择周边游或本地游,“微度假”需求快速增长。不过,在春节、国庆等法定长假期间,跨省出游比例显著上升,2025年春节全国跨省游订单占比达62%,显示出游客在长假期间对远途旅游的需求释放。
人群结构中,19-35岁的青年群体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占比达64.8%。这一群体更青睐互动性强、能满足社交需求的体验项目,年均乡村旅游次数达4.2次,且高度依赖社交媒体规划行程——抖音平台上,乡村游相关内容占比达62%,成为他们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新中年”群体的家庭亲子游、银发群体的错峰深度游也构成重要细分市场,前者偏好健康养生类产品,后者则更倾向选熊猫体育直播择高质量服务,且近七成老年人会使用美团、抖音等平台规划行程。
广东乡村旅游的消费趋势正朝着更细分、更深度的方向演进,一系列新兴业态成为市场热点。
温泉旅游始终是广东乡村旅游的“王牌”。2023年,广东温泉旅游年收入达535.09亿元,位居全国榜首,且以周末短途游为主,47%的游客选择本地或周边温泉景区,为周边温泉酒店、民宿带来稳定客流。
非遗与民俗体验则成为“破圈”利器。2024年春节期间,潮汕英歌舞相关线亿次,直接带动揭阳吃喝玩乐订单增长1.86倍;佛山叠滘龙舟赛结合夜间电音活动,推动端午假期当地文旅消费显著攀升。这种“民俗+旅游”的模式,让传统节庆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滨海旅游也迎来新增长。北方游客与港澳居民成为重要增量,2023年底至2024年初,北京、天津等地北方游客赴粤旅游人次环比增长45%,南澳岛、汕头小公园等目的地备受青睐;2024年一季度,港澳居民对广东旅游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近300倍,珠海、广州、深圳成为热门之选。
此外,户外运动与夜间经济的融合让乡村旅游更具活力。小红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户外相关内容搜索热度逐年翻倍,徒步、露营、溯溪等项目持续走红;佛冈熹乐谷“不夜山谷”、河源畲乡篝火晚会等夜间活动,日均吸引游客近万人次,成为景区营收的新增长点。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游民”正成为乡村旅居的新群体。中山旗溪村已吸引近百名数字游民长期旅居,形成“远程办公+乡村生活”的社群;梅州筀竹村打造的共享办公空间,配备高速网络与会议室,满足了自由职业者的工作与生活需求。这种“乡村+办公”的新业态,为乡村旅游注入了长效活力。
尽管广东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如何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以潮汕英歌舞、温泉为代表的特色资源已具备一定影响力;另一方面,游客可选目的地日益增多,国内外高品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压力持续存在。
在此背景下,打造特色IP、丰富消费场景成为破局关键。无论是江门良溪村通过“强村公司+合伙人”模式激活古村经济,还是韶关始兴县将废弃小学改造为乡村美术馆、年销售额达500万元,这些案例都显示,通过文化赋能、业态创新,乡村旅游能够实现从“资源”到“吸引力”的转化。
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化运营的深入以及更多“文旅+农业+康养”融合项目的落地,广东乡村旅游或将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迈向更具品质与活力的新阶段,为游客带来更多元、更深度的乡村体验。